996加班影響了青年的幸福感,獲得感和安全感 ,卻又不得加班?

4 年前
996工作制現象折射在職青年超時工作問題,是當前勞動力市場討論的焦點,釐清在職青年超時工作的現狀,影響因素及其社會心理後果,對於建立和諧勞動關係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勞動力動態調查數據分析發現,超過一半的在職青年存在客觀加班,四成主觀認識加班,但近三分一是被迫加班,四成是無償加班。超時工作在男性,教育程度降低,資源與勞動密集型行業,外國合資企業的在職青年群體中最為嚴重; 但知識技術行業,非生產人員,非外國單位中無償加班比例更高。工作生活空間一體化“引誘”在職青年延長工作時間。在職青年的加班同時遵循經濟效用最大化的原則。超時工作尤其是無償的,非強制加班顯著降低在職青年的幸福感,獲得感(職業獲得),安全感(身體健康安全)。 安全感轉變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各類人員對於勞動效率的要求水漲船高,行業競爭愈演愈烈,導致受僱勞動力的超時工作現象屢見不鮮;加班演變成一種工作“新常態”和職場“新文化”。多超時加班的企業,華為,阿里,京東,蘇寧,拼多等先後被列入“ 996公司名單”。 996非互聯網等行業所獨有,2019年11月娛樂行業的高以翔由於連續錄製17小時綜藝節目而導致心源性猝死,致使996工作制再度嵌入輿論漩渦。 圍繞996工作制對個體生活和勞動權益的影響等網絡討論持續發酵,“ 996”一詞也入選了2019年《咬文嚼字》的十大流行語,折射出996工作制已成為一種普遍現象,加班成為眾多人力的工作“標配”。 晚上熬夜加班,第二天咖啡續命,乾著996的工作,拖著ICU的身軀,996成青年新標籤。眾多青年時常以“感覺身體被掏空”自嘲,調侃不願加班又不得不加班背後的辛酸和無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