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豬做護理、給奶牛催情的生意,終究還是要交給程序員

4 年前
在北京郊外的一個智能養牛場里,奶牛发情的「奧秘」成為了可以被精確執行的代碼。 通過攝像頭結合 AI 算法,人們可以監控奶牛的健康、生理周期、位置等信息,進而提升奶牛的发情檢出率,縮短胎間距,提升繁殖效率。同時,通過在牛場通道部署深度傳感器等智能設備,牛的身體健康狀況也會按時反饋給飼養員。終於,飼養員可以實現足不出戶式的「遠程養牛」。而這些其實都始於「豬臉識別」。 李佳隆回憶起做「豬臉識別」的緣由。當時,在京東負責算法研究的他,在 2017 年的時候,接到了保險部門的需求——有的養殖戶會為家里的少數豬上保險,而不論總體中的哪一只死掉,都會找到保險公司理賠,這里面可能存在一些「騙保」行為。 過去,傳統的形式是在家禽身上打個標記,但這些標記是可以被人為改變的。為了避免這種現象,公司希望他們用生物的面部識別技術,精準識別每一頭豬。圍繞「豬臉識別」的生意就這麽開始了。 團隊发現,除了用 AI 服務於保險業務,養殖場里面存在更多可以提升的地方。於是,2018 年 4 月,李佳隆和團隊完全進駐到了養豬場里,「像飼養員一樣去養、去喂」。從寫字樓到養豬場,他們逐漸適應了夾雜著各種氣味、水汽、氨氣濃度極高的環境,不變的是都要「寫代碼」。 代碼的價值在 2018 年 10 月得到了證明,「我們第一次拿到了千萬級的訂單。」「豬臉識別」也迅速延展到了「牛臉識別」、水產養殖等領域。李佳隆說。 除了京東,程序員「下鄉」的故事,同樣发生在華為、騰訊、阿里巴巴等科技公司的身上。給母豬做護理、給奶牛催情、種地收割等相關的「農活」,正逐漸變成由一群「理工男」來主導。 實際上,互聯網養豬、養牛並不是個新鮮話題。無論是蔬菜水果還是豬牛家禽,農產品正在向工業品靠攏,更多地誕生於可控的數字化生產線。根據 Clear Strategy 发布的《2020 智慧農業戰略報告》預測,到 2020 年,智慧農業總目標市場將達到 270 億美元。 未來,智能農場的崛起,勢必會擠壓中小養殖戶的生存空間。但是可以預見,無論是提供技術方案,還是銷售渠道上,亦或是共同打造農產品品牌,電商平台在農業產業上遊資源的布局、爭奪上將更加密集、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