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打假」形成灰色產業鏈 這些套路真是防不勝防

5 年前
這年頭,漂洋過海買到的LV可能是假的,喝到嘴的茅台也有可能是假的,就連一顆土雞蛋也有可能是披著深色外衣的洋雞蛋,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假冒偽劣見縫插針。而如今,就連往日那些高舉打假旗號的打假人士,也有可能是假的了。 經濟參考報日前發文稱,在電商平台上,活躍著一群以假打假的「神秘人」,他們通過關鍵詞來伺機瞄準獵物,通過「釣魚」的手段來誘導賣家落入話術圈套,在對方上套後再以舉報等方式來要求退款或索賠。而這樣的套路已經不是個案,而是伴隨著電商蓬勃發展下,暗藏的一條灰色產業鏈。 在過去,對於消費者一方的保護日漸完善,但對於商家的利益保護則似乎變成了被淡化的一項議題。但是在提倡消費者保護的大背景下,這些以「維權」為幌子,實際上卻幹著敲詐行徑的團體已經成為電商時代的一大隱憂。 這些所謂的打假人士神出鬼沒,一個不留神商家們就要踩雷,但實際上背後卻是有組織的團體作案。這些人會詳細研究電商平台規則和法律法規文件,還會總結一套大家攻略,從如何拖延時間到如何盡量避免讓電商平台介入等各方面都有套路。 例如若在網上購買了一個包包,則會想方設法讓商家承認貨品是「精仿」,再避開電商平台,通過類似於私了的方式令雙方交涉,從而讓賣家退款或者給予賠償。 而另一個套路便是這些打假人士通過每次下單兩件價格高低不同的服裝,而要求退貨時退回便宜那件卻索要賠償高價的一件。這樣的情況更是令商家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 而隨著這些現象日益猖獗,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這一問題。有些商家認為要成立反惡聯盟,並將這些人拉入黑名單。另外,有律師認為,若要杜絕這些以假打假的現象出現,電商平台也有不可推卸的責任,需要更加嚴格管控電商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