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十億條個人資訊明碼標價,金融行業成資訊洩露“重災區”

3 年前
隨處可見的身份綁定、過度索權加大了App等管道的個人資訊洩露風險。 通過業內人士登錄Telegram、暗網,《經濟參考報》記者看到,上億條各類別的個人精准資訊映入眼簾,正在被公開售賣。包括個人的行蹤軌跡資訊、征信資訊、財產資訊、住宿資訊、通信記錄,甚至是面部活體資訊,只要點擊支付就可輕易獲取,販賣猖獗,信息量和交易量之大觸目驚心。虛擬貨幣加持下,不可控的暗網論壇、Telegram等社交平臺正成為資訊販賣的主要管道。 專家指出,每年在暗網平臺出售的各類洩露資料多達上萬起,每年洩露的資料總量高達數十億條,交易金額超10億元人民幣。目前網絡黑產已呈現國際化、公司化、智能化、匿名化的特點趨勢。洩露在“暗網”的個人資訊60%以上來自金融行業,金融業已經成為駭客最青睞的攻擊目標。 記者獲得某證券機構資金50萬以上優質股民資訊頁面截圖。頁面顯示,近2.6萬條資料,標價168美元,擁有姓名、開戶證件號、性別、年齡、籍貫、手機號、浮動盈虧等9個數據維度。發帖者表示:“姓名、身份證號碼、手機號碼等資訊可自行驗證,資料不多,貴在真實。” 2016年至2020年,全國各級人民法院涉侵害個人資訊犯罪案件中,涉個人資訊來源自金融行業占比為39%,位列第一。 被侵犯的公民個人資訊數量從‘倍數級’進階至‘指數級’爆炸式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