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等因素影響 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兩千名額僅半數入職

【Now新聞台】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推出一年,二千個名額至今有超過一半人入職,有參加者因通關問題暫時未能北上工作。勞工處表示入職人數受檢疫安排及申請者知識技能等因素影響。

用手機掃一掃動物圖案便可以學英文,有份開發應用程式的王茵怡,半年前透過「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到這間創科公司任職,一心期望在今年初,到東莞松山湖分公司工作。不過疫情下北上無期,現時只能這樣跟內地同事溝通。

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參加者王茵怡:「本身很期待可以回內地,但因為疫情未通關也是一種無奈,我自己不是抗拒做檢疫去隔離工作,但就這樣遙距溝通或租房,接著如何安排同事工作,其實相對上沒那麼方便。」

「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非創科職位要長時間在大灣區內地城市工作,創科職位就要求在香港與內地各工作6至12個月,受聘人士月薪不低於1萬8千元。當中政府資助1萬元,有僱主透過計劃聘請三個人,當中一人因封關,工作約一個月便離職。

灣區文化傳媒集團聯合創始人李培:「坦白講在預期之中,他想到大灣區上班,但他又不想隔離,我們解決不了這個問題。如果相信時間點是對的話,譬如將會通關,局部通關,這個時候再推出效果會更好。」

計劃名額有二千個,勞工處指已有超過一半人入職。入職人數受多個因素影響,包括檢疫安排、整體就業情況,以及申請者的知識技能是否符合僱主要求等。

有青年智庫發表的報告指一半參與計劃的受訪公司認為,招聘條件限制了人才選擇,例如並非2019至2021年畢業生。少數負責人就表示,找不到適合專業人才建議政府放寬條件,給有經驗及具行業知識的人參加。

MWYO青年辦公室研究員陳朗軒:「我們建議由現時三年內,大學畢業的申請資格擴展到五年,這個亦可以幫助僱主找適合的人才,亦鼓勵僱主按學歷提升薪金水平,增加吸引力。」

計劃入職者近三成是內地院校畢業生,智庫認為應該限制比例,騰出多些名額給沒有去過內地的香港青年參加。

#要聞